首页 资讯 关注 财经 生活 科技 房产 图片 企业 电影 电视剧

社会

旗下栏目: 滚动 社会 体育 文化 国际 国内

苏州会老堂堂主邢伟英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6-09 15:20

守护历史文脉 ,延续古宅情思

——访苏州会老堂堂主邢伟英

邢伟英的人生丰富又精彩,她当过兵,做过医生,从事过金融行业,学过设计,游历过40多个国家,多次往返于藏区,到南北极行走。她的思想一直在前行,脚步亦从未稍有停止,但是当脚步来到会老堂前时,她却情不自禁的驻足观望,将自己的目光定格在这间拥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上,去追溯这份古老的悠久传承。  以守旧存真为基础,还原建筑历史风貌,展现悠久古典文脉——这是邢伟英从艺术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会老堂进行修缮翻新的初衷;根植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历史底蕴,令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这是邢伟英对古建筑的坚守与热爱,她说:“岁月漫漫,我有缘与它互相陪伴,它亦给我以滋养,人生何其幸哉!”

位于苏州西南边的东山陆巷古镇是太湖边上的一湾半岛,镇子里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好地方,会老堂就坐落在镇子里静谧的巷子深处。会老堂门面朴实无华,隐在周围的民宅之间,人们只有从街口转到巷子里,一直往里走,才会发现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明代正德年间,三朝宰相王鏊告老还乡,在故乡建造了这个用以会友聚贤的会老堂,这座古老的建筑物至今已有着将近五百年的历史。随着光阴的流逝,会老堂就这样静静的矗立在鲜为人知的地方,见证着岁月的变更。

一见始倾心 ,情定会老堂

2003年夏天,邢伟英在骑行之旅中来到苏州,当她正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中时,她的脚步却不经意间来到了会老堂的门前。邢伟英至今仍记得初见会老堂时的情景,她说:“已完全坍塌的门牌,杂草丛生的院子,整体向东倾斜的楼厅,全然没了台阶的楼梯,被严重损毁了的门窗,举目一地破败。但那些依旧留存着的建筑遗迹,让会老堂昔日魏然的影子在我脑海里顷刻重现。尤其是那巍然矗立在楼厅中间的四根楠木柱子,笔直挺立,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当历史与现实交融于一处,会老堂的残破不堪令邢伟英的心灵大受触动,她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令这幢古老的建筑物重现生机,让它重现往日的风采。2003年底,邢伟英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及苏州文管部门的审批后,很快便开始着手于会老堂的修复工作。在会老堂的修复过程中,邢伟英事必躬亲,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过问,同时还要兼顾上海的工作,为此,她不得不频繁往返于江苏和上海之间,仅在2004和2005这两年时间里,她的车子就跑了12万公里路程。

随着修复工作的不断深入,邢伟英也逐渐领略到了中国古建筑在各个方面所彰显出的文化与结构之美。为了更好的完成修复工作,她不仅积极向苏州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学习相关知识,更是放弃了在上海从业已久的高薪工作,毅然进入到同济大学的课堂中,从头开始系统的学习古建筑保护知识。

人们每天都会遇见许多的事物,有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淡忘,有的则会长存于心。择一事,顷一心,自从见到会老堂的第一眼开始,邢伟英的心便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紧紧交织在一起。她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个能够滋养内心,让自己觉得这辈子活得还是有点意义的事情来做。我时常把自己与会老堂的相遇称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正因为此,它成为了我一生都抹不去的情感羁绊。”纵使千帆过尽,她亦能满怀热情的融入到这份跨越五百年的历史传承之中,去追寻自己心中那一方理想的天地。

守旧再图新 ,匠心续传承

建筑除了是建筑,还是一场浩大的艺术创作,更是社会文化中最巨大的物化存在,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往的文化。古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和历史,每一幢古建筑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古建筑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重现那份最初的韵致。

苏州会老堂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分布依次为门屋、大厅、楼厅、后院,每进间以天井相隔,正中有门院贯通,呈前堂后寝的传统建筑布局。其南北照墙上的缠枝花砖雕、大厅顶梁木雕、莲花柱前门木刻、将军门坤石等均为珍贵文物,步入其中,一路皆是浓缩的景致,每一处都值得人们细品与回味,尤其是保留了老木纹路的地板,包含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为了更好的还原会老堂的历史风貌,邢伟英找来苏州最具权威的古建筑专家和从事古建筑修复的专业人员,对身处东山陆巷的会老堂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实地勘测。邢伟英与专家及专业人员对现场情况细致斟酌,反复探讨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将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最新科技巧妙结合,小心翼翼的恢复这幢古老建筑物往日的风采。

古建筑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安常守故,而是秉持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守与破、旧与新之间做出平衡取舍,令历史记忆始终保有持续向前的动力。江南一带常年阴雨潮湿的天气使得会老堂主楼的边柱严重腐烂,导致建筑向东倾斜了15°,“严重倾斜的主楼该如何拨正?”这是摆在邢伟英眼前的一个大难题。匠人匠心,为了能在保留古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最合理的修复,邢伟英和她的团队冥思苦想,决定采用“偷梁换柱法”进行修复。邢伟英和她的团队先是从老木材市场找到与原柱子相同大小、材料的柱子,然后利用千斤顶将房子撑起,用新柱子替换掉原本腐烂的两根柱子,令倾斜的主楼得以拨正,恢复最初的状态。这样做不仅使得会老堂比以前更为稳固,又能做到“修旧如旧”,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当看到这幢饱经沧桑的古建筑经由自己之手以华丽又完美的姿态再次焕发生机,并且还能牢固的继续延续下去时,一种自豪和快乐从邢伟英的心里油然而生,她说:“用古人沿袭下来的工艺理念结合现代科技恰到好处的重现彼时古人的手笔,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而这也是修缮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古建筑的修复非常讲究细致和严密,每一处的调整都要考虑到对整体的影响,对古建筑的修复应在保证其原本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做到形变神不变,体变韵不变。会老堂是一幢三进的古建筑,第一进的房子已经破坏殆尽,无法修复,邢伟英在房子的第一进做个戏台,该戏台全部由榫卯结构构成,其中的每一块花片都是经过工匠手工雕琢而成,而这也是如今江南私家园林中唯一的一座戏台。

所谓记忆,所谓传承,便是要褪去时间的痕迹,将蒙尘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重拾那份隽美的经典古韵。为了达到新旧材料的统一,让建筑的整体氛围感更为融洽,会老堂主楼的所有花窗均采用老松木架构出明式满天星窗格;脚下破损的青砖保留着500年前的古旧韵味;修补主楼二楼地板的木料虽是老木新做,但是在风化程度上与原有地板十分近似,整体观感和谐自然。“用糯米浆拼接而成的青砖墙整齐细腻,缝隙细如毛发,墙面中间砖雕刻饰的缠枝花纹刚柔并蓄,线条流畅,充分彰显了明代建筑的艺术特点。而将墙体拨正,修复正梁中间的‘山雾云’和雕花板,复原四周所有的裙板,拆除房间的非原有隔板,不仅能重现大厅100多平方米的完整结构,更展现了会老堂500年前的雄伟。”对于传统文化,邢伟英除了敬畏,还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而她也在长期的修复过程中对古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说起修复工作的细节时,她也是不禁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邢伟英和工作团队日夜劳作,呕心沥血,用匠心精心打磨,终于将古色古香的会老堂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重生后的会老堂几乎完全还原了500年前的状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对会老堂的修复效果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他把会老堂誉为“原地修复,修旧如旧的典范”,还称赞邢伟英是“一个人尽一己之力,把明朝的一个房子修好,而且比政府修得还要认真!”

心之所向,欣然往之。为了修复会老堂,邢伟英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一栋老洋房,用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但她却从未有过后悔。而在修复会老堂期间,邢伟英也渐渐被会老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吸引,她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长时间积淀后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才能令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初心不染尘 ,清风恰自来

会老友、聚贤达,这是会老堂名字之由来,而邢伟英恰好也是一个热衷于交友的人。五百年前王鏊在会老堂里呼朋唤友,五百年后邢伟英也效仿前人,在此招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雅士,大家齐聚一堂,一起体验古代江南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如今,堂中的字画作品或为当代艺术名家谈书论艺之余的即兴之作,或来自远方好友的馈赠,邢伟英说:“这其实是一种‘补遗’,一种文化的‘补遗’。我觉得艺术都是相通的,当这些书画家来到会老堂,面对眼前一景一物想留下些什么时,一切就都显得自然而然。”如今的会老堂,不再是宰相家的私宅,而是一家古董精品酒店,向所有喜欢中国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敞开大门。

多年的文化浸染令邢伟英对历史记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细腻的女性思维又令她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她对会老堂进行全面、细致的改造工作,为会老堂注入新的活力。在邢伟英看来,对古建筑的修缮就是为了让优秀文化的传承能有一个更好的载体,而古建筑的修缮不仅是要让现代人感受到历史的文脉之美,更应该让人们能够实实在在的融入其中。在修复过程中,邢伟英基于不破坏建筑原始格调的原则,对古建筑的阴暗湿冷进行了调整,使人们能够从中得到更高的舒适度。她不仅对老宅进行了基本维护,还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室内进行了改造,如地板下的防潮处理、灯光的布局、地暖的加入等,邢伟英打趣地说:“这个修复的过程就像是燕子衔泥筑巢,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古人筑园的乐趣”。

热爱的道路没有尽头,一旦启程,便只顾向前行。2007年至今,会老堂先后经历了四次修缮工作。会老堂一期抢救工作修复了500多平方米的面积,在这之后,邢伟英又拜访了会老堂西侧家眷楼的两位周氏家族后人,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对会老堂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令闻名于世的苏州园林特色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得以传承发扬。邢伟英也希望今后能与更多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在此品味古韵,修身养性,她说:“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醇厚,而这种醇厚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这种醇厚的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份恩赐。”

新旧相推,故生不滞。从开始修复会老堂到今天已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年里,邢伟英早已将自己深深扎根在苏州的吴文化中,用心感受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传统古韵。邢伟英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爱好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这些有限做到最好,才能不负人生的意义。”未来,邢伟英也将继续对会老堂进行扩建并丰富其中的收藏,用一生去守护这份可以触摸得到的历史,让这份有温度的血脉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稿件链接:http://www.cncjxw.com/zixun/sh/202106/09/18332.html
责任编辑:财经网

频道精选